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
“点赞民政人”:两代人的守望
——记金乡县羊山烈士陵园管委会副主任李建军
发布日期:2018-10-19浏览次数:字号:[ ]

 

 从前羊山是一分为二的,中间是一个山沟,俗称“轱辘沟”。沟西是“羊身”和“羊尾”,沟东是“羊头”。“羊身”上树很多, “羊头”上树很少,而且那里还有很多烈士墓。守墓人是个老头,六七十岁,高个,清瘦。当地很多人都不知道老人的名字,大都称他“老杨”,但言语之间极为尊敬。几年前,哥哥到羊山景区工作,我又听说了许多关于“老杨”和李建军的故事。

“老杨”名叫杨绍堂,早年参加革命。解放战争时期,他利用自身的便利条件,为解放军传递情报,做出了很大贡献。1947年6 月30日,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野战军,遵照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一举突破国民党300里黄河防线,发动了著名的鲁西南战役,连克郓城、定陶、曹县、巨野六营集之敌,最后在金乡县羊山集激战15天,全歼敌主力部队整编66师。杨绍堂就参加过惨烈的羊山战斗。鲁西南战役的全面胜利,打开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通道,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1952年,为缅怀在鲁西南战役和羊山战斗中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金乡县委、县政府和全县人民开始兴建羊山烈士陵园。

 当时的陵园,只有一座座青石碑和土坟头,没水没电没房屋,也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看管。1955年,杨绍堂一从金乡县民政局办完离休手续,就放弃安逸的养老生活,主动要求来这里看管烈士墓。他心里想:这些烈士都是我的战友,很多人都没有留下姓名,也没有亲人来看望他们,我在这里守着,他们就不会孤单了。杨绍堂二三十年如一日,像愚公移山一样,带领一班人不断扩修完善羊山烈士陵园:顺着山势建了一圈石墙,烈士们终于有了一个家;荒山变得郁郁葱葱,烈士们一定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山的最高处建了一座纪念塔,烈士们的英勇事迹传扬得更远了……

 1981,杨绍堂老人在羊山守墓已经25年了,身体每况愈下,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继续守墓的时间不多了——他需要一个接班人。思来想去,老人把目光投向了外孙李建军。当时,李建军刚刚初中毕业,没有工作。老人心生一计,先让李建军来羊山烈士陵园干临时工,培养一下工作感情。

 那个时候,火化场、陵园都是最不“景人”的职业,找对象都难。所以只干了一年,18岁的李建军就要接父亲的班,到县农业局工作。杨绍堂听说后,多次到女婿家里做工作,经不住老人苦口婆心的劝说,李建军再次来到羊山烈士陵园上班了。

 当我提起这段往事时,李建军动情地说,其实他当时还是犹豫不决,随时都有要逃跑的想法。1982,姥爷带领工人们在陵园建纪念碑,没有水电,全靠人力往山顶上运送石块、水泥,十分辛苦。李建军上班第一天,是和一位工人一组用扁担抬石头。工人看他年轻皮嫩就照顾他,让他抬轻的这头。即使这样,一天下来,李建军还是磨破了肩膀。“当天晚上我就撂挑子,下山了。”说起这些,李建军忍不住想笑。姥爷知道后,又到家里劝导。他知道外孙孝顺,就以照顾自己为由,将李建军又“哄”上了山。

为了植树种草改善环境,老杨带领着陵园的六七个年轻人凿石挖坑、背土担水,当年的荒山坡如今已是绿树成荫、鲜花满园了。为了建筑羊山革命烈士纪念塔,老杨四处奔波,八方集资,还从家中取出八百元钱用作急需。为了保障纪念塔的建设质量,75岁高龄的老杨多次爬上18米高的脚手架,亲自察看工人施工。李建军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打井。为了打出羊山上的第一口井,老杨骑着自行车,亲自跑水利局、钻探队等单位沟通联系。施工正值初冬时节,山上已经结冰了。当打到20多米时,钻头不小心掉到了井里。当时施工条件简陋,天气又冷,工人都不敢下到井里捞钻头。而没有钻头就得停工,年前不能打了。老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二话没说,脱了衣服,让工人把他放下井,从冰冷的井水里把钻头捞了出来。井终于打好了,可是老杨的腿从此得了严重的风湿病。

 一位七八十岁的老人,为了让英灵们有一个安息的场所,竟然放弃了本该颐养天年的清闲日子,来到荒山秃岭上守护着这片陵园,还要耗尽所有的心血把它建设好,这背后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情怀呢?稚气未脱的李建军是难以理解的。可是,姥爷毕竟是他最敬佩、最信任的人,姥爷这么做,肯定有充分的理由。他相信姥爷做的这一切都是正确的,所以李建军就带着这份崇拜留在了羊山,留在这片英雄安息的净土。

80年代初期,羊山烈士陵园的规模还很小,配备的生活设施标准也很低,几间简陋的石屋里放一张桌、一张床,就成了杨绍堂祖孙二人住宿和办公的地方。

 这里的工作主要就是栽花植树。为了节省经费,除了一些重大项目,老杨很少雇工干活,像栽花种树这样的活,基本都是祖孙俩一起干。山上土少石头多,栽树难,管护更难。为了多种花草树木,即使在冬季也从不休息。栽一棵树,要先用铁锹把冻土刨开,如果没有石缝,还要用錾把石头凿开;然后,从山下挖了好土,再扛到山上去。现在的羊山景区,石缝里长出的一棵棵大树并不鲜见。人们在惊叹这一奇观的时候,又有谁知道这背后有多少汗水和艰辛呢?

 对李建军来说,工作的艰苦还可以坚持,心灵的孤寂更是一种煎熬。这里,白天罕有人来,晚上更是一片死寂。深夜中,不时会有乌鸦和猫头鹰刺耳的叫声,把李建军从梦中惊醒。冬天是最难熬的季节,气温比山下低上两三度,石屋又多处漏风。到了晚上,爷俩先用白天捡拾的干柴烂枝烤火,然后再挤到一个床上“打通腿”。

 1985年年初,82岁的杨绍堂老人实在干不动了,在家人的反复劝说下,他终于答应下山养老了。临走那天,老人在李建军的搀扶下来到烈士碑前,深深地三鞠躬,含泪告别:“战友们,权且别过,让建军代我守护吧。我还会再来看望你们的……”李建军看看姥爷一脸的沧桑,再看看一个挨一个的烈士墓,也是眼泪迷蒙,心中暗暗起誓:姥爷,您放心,我一定把这片烈士墓看护好!

19967月的一个下午,一位70多岁的老太太,风尘仆仆地来到羊山。她走进羊山战役纪念馆,仔细地看着每一幅烈士画像。突然,她停下了脚步,眼睛凝视着烈士的脸,好久都没有出声。老人又迈着蹒跚的脚步,颤抖着来到烈士碑林,一个一个地仔细搜寻。当她看一块墓碑上“南峰岚”三个字时,泪水再也忍不住倾泻而下。她颤抖着从衣袋里掏出一块手帕,小心翼翼地擦拭着墓碑,喃喃自语:我找你找了50年了,沿着你当年所在部队的路线,从河北一路找来,找了无数个烈士墓地,没想到在这里找到了你……

 这位老人口中的“你”,就是当年鲁西南战役中牺牲的山西芮城人南峰岚。当年,南峰岚婚后仅仅3天,就毅然离开新婚的妻子和年迈的母亲,跟随革命队伍走了,而这一去就再也没有回来。193711月,南峰岚所在部队奇袭日军阳明堡机场,击毁日军24架飞机,名扬全国。在羊山战役中,身为突击营营长的南峰岚身先士卒,冲锋在前,不幸被暗堡火力射中牺牲。

 当李建军看着老人擦拭墓碑的那一刻,也和老人一样流下了泪水;也是在那一刻,李建军突然理解了姥爷这么多年的坚持和守望。姥爷亲手种下的树木,早已郁郁葱葱;姥爷亲手铺的石阶,早已磨得光滑映人;姥爷亲手打的水井,依然甘甜如初……看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李建军仿佛看到了姥爷当年的身影,看到了姥爷那颗赤诚的心和埋藏在心底的那份浓浓的情。

2002年,杨绍堂老人去世,而李建军早已成为了一名合格的接班人。

李建军给人的感觉是话很少,是一位极平常的人。这次接到采访任务,就先期收集了一些资料,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1982年至2018年,连续36年被评为市、县先进工作者;

2002年,被省民政厅、省人事厅记三等功一次;

2004年,被省民政厅评为民政系统行风建设先进个人;

2005年,被济宁市民政局评为全市“十佳民政人”;

2007年,被山东省人事厅评为“先进个人”,记二等功;

2012年,荣获“济宁市双拥工作先进个人”;

2015年,获县委县政府嘉奖,并授予“全县关心下一代工作突出贡献奖”,被济宁市委授予“济宁好人之星”;

2017年,被市民政局评选为“十佳优抚安置工作者”,“济宁市首届大爱民政人”,被山东省民政厅评选为山东省首届“最美齐鲁民政人”;

2011930,中央电视台军事农业频道“和平年代”栏目以《英雄路上不寂寞》对其进行专题报道;

2016445日,山东卫视齐鲁先锋频道对其事迹进行报道宣传。

……

这么看来,李建军不仅性格内向,而且还很低调,从他嘴里很难再挖出我想要的东西了。我决定利用哥哥在景区工作的便利,再到羊山景区随便走走,和他身边的人聊一聊。

苏建国在羊山烈士陵园工作有30年了,提起李建军,他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他说:“李主任经常告诫我们,陵园的每一分钱都是党和政府拨给烈士的,能省的就要省,能自己干的活就自己干。”这么多年来,像打扫卫生、绿化、修剪树木、水电维修等,都是李主任带领大家一起动手干。19967月下旬,羊山连续降雨几天,陵园的石头围墙倒塌30余米。当时县财政比较困难,李建军就带领4名职工,顶着近40度的高温,自己动手干了一个星期,终于把围墙修好了。手上磨出了血泡,脚上也碰破了皮,也没人叫苦叫累。

 烈士陵园办公室的刘莉莉接过话说:“这样的例子几天也说不完。平时这些活还好做,最麻烦的是冬天扫雪,听陵园的老员工说,李主任以前因为扫雪胸膜撕裂过。”2009年冬天,有一次雪下得特别大。那时景区刚开始建设,面积很大,而工作人员又少。早晨五点,我们就起床去扫雪,而李主任已经扫了好大一段路了。雪实在太厚,我扫了一会就热得脱掉了羽绒服。吃过早饭,李主任带领我们接着干,一直扫到中午12点多,累得我们连拿筷子的力气几乎都没有了。饭后休息了一会,下午又接着干。不管干什么活,李主任都是和我们一起干,他从来没有把自己当成主任,当成正科级干部。

李建军在羊山工作了几十年,早已把陵园当作了家,羊山的大事小情都在他心里。2009年夏天,羊山烈士陵园开始扩建,根据规划在羊山北新建一座鲁西南战役纪念馆。当时纪念馆的土建基础用了40多天刚做好,还没有回填土层,就接连下了一个星期的雨,工地不能干活,工人也都回家了。这天晚上,李建军看天气预报,说夜里还有中到大雨,就急急忙忙吃了晚饭,拿着雨伞去工地了。纪念馆在山坡的背面,地势比较低,根据他多年的经验,如果再下大雨,山上的水大部分都会流进新挖好的地基里面。这样一来,地基基础就需要重做,会造成很大的损失。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在地基周围挖一条排水沟,把雨水引出去。李建军冒雨去羊山镇里找挖掘机,找了好几个都因为雨天路滑而不干。最后,有一个旧挖掘机车主经不住李建军软磨硬泡,最终同意了。可是,这辆挖掘机的车灯坏了,因为下雨一直也没修。现在也不可能再去修了,那怎么办呢?李建军就拿着大手电冒雨给他照明,从夜里十点一直干到凌晨两点,120米长的排水沟终于挖好了。雨又下了一天一夜,但因为排水沟排水及时,纪念馆的地基还是保住了。

“你一心扑在工作上,是不是很多时候就没法顾家了?对家人一定会有愧疚吧?”见到李建军,我抛出了这个能让他打开话匣子的话题。

 李建军长叹了一口气,讲了一件事。1997年是鲁西南战役胜利50周年,县委县政府要在羊山举办一个大型的纪念活动。以这次活动为契机,羊山烈士陵园有很多个新建和改建项目。我家就在羊山脚下,步行到办公室也就15分钟的路程。为了做好这次活动的筹备工作,我天天加班,晚上也经常住在单位。8月3日早晨,我妻子急急忙忙跑到单位,说我爷爷早晨突发心脏病去世了。我顿时就懵了,因为忙于工作,我已经连续20多天没回家了,连老人家最后一面也没能见上。

就在这次纪念活动上,羊山战役纪念馆升级改造为鲁西南战役纪念馆,曾经参加过鲁西南战役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刘华清亲笔题写馆名。从此,寂寞的羊山开始热闹起来了,并以惊人的速度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实,我最对不起的还是我的妻子。”李建军看着窗外的风景,眼里含着泪花。“她是羊山供销社的下岗职工,这么多年,都是她一个人在操持这个家。家里还种着5亩地,几乎都是她一个人忙活。我父母年事已高,还有高血压、心脏病,要人照顾。两个孩子现在都已经工作了,我很少照看孩子,都是她一个人拉扯大的……”

 昔日荒凉的羊山烈士陵园,经过60多年的发展,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现在集褒扬英烈、革命传统教育、红色旅游等功能于一体,变成了占地15平方公里的羊山景区。

 2011728,纪念鲁西南战役胜利64周年庆典在羊山烈士陵园举行,与此同时,经过这两年的努力,鲁西南战役纪念馆在旧馆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造和扩建,新馆也在这天举行开馆仪式,省、市领导以及曾在羊山战斗过的老将军、老战士,还有几位开国元帅的后人,一起参加了这个纪念仪式。

晋冀鲁豫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元帅之子刘太行说:“现在你看,完全都和过去大不一样,说明这几年鲁西南人民也在不断努力改善自己的情况,所以我祝贺鲁西南人民生活越来越好。”

 晋冀鲁豫野战军参谋长李达将军之女李彤妍说:“我感觉特别激动,因为这个是老一辈曾经战斗过的地方,那个时候,应该说他们还是风华正茂的,后来呢他们年事已高,以后就离开我们,所以我觉得,后人纪念前人所走过的路,是非常有教育意义的,我们中华民族要想兴盛,不能忘记历史,不能让我们民族的精神失传。”

 晋冀鲁豫野战军二纵司令员陈再道将军之女陈江平说:“我想,如果我父亲现在还在的话,我一定会让他好好地讲一讲,陪他过来看一看,看看现在的羊山。”

 1982年参加工作走进羊山开始,李建军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7年。37年间,县里各部门的领导换了几届,唯独李建军还坚守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

 从羊山走下来,已经是夕阳西下。我回首看着那火红的太阳,又想起了李建军的一句话:“我姥爷离休后,在羊山守墓30年。我也是快要退休的人了,我希望退休后也能在这里守墓30年。”

 

 

稿件来源:济宁市散文学会微信公众平台“点赞民政人”活动报道

作者:任彬彬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