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民政信息
“十四五”时期济宁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召开
发布日期:2025-11-21浏览次数:字号:[ ]

11月20日下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实干绘就‘十四五’答卷 凝心续写发展新篇”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5场)。介绍“十四五”时期济宁市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640.png

主发布环节

“十四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民政系统锚定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方向,以改革破题、以创新赋能、以实干作答,推动一项项政策落地见效,一件件实事开花结果,五年累计支出民政事业费112亿元,比“十三五”增长19.3%,交出了一份厚重温暖的民生答卷。

一、基本民生保障网织得更牢,稳稳托住困难群众幸福生活

一是救助体系更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成,5年6次提高九类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城乡低保分别达到每人每月993元、816元,较2020年增长38%、52%,实现“二十连增”。全市常态化保障困难群众33万余人,1.2万名低保边缘家庭、刚性支出困难家庭人员纳入动态监测。

二是救助速度更迅捷。创新“济时救”特别响应救助机制,对急难群众“容缺受理”、先行救助,救助临时遇困群众10万人次、重特大急难群众1300人次,发放1.2亿元。“幸福来敲门”照护服务惠及3.3万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济时救”被评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督查典型经验做法,被央视《朝闻天下》宣传报道,“诚信救助”做法入选全国优秀创新实践案例。

三是儿童关爱更有力。在保障孤困儿童基础上,关爱服务范围拓展到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特殊监护困境儿童,市、县、乡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全覆盖,全国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建设现场会在济宁市召开,泗水县获评“全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示范县”,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护童成长”项目试点连续两年落地济宁。今年新设2300万元“孤独症儿童困难家庭救助基金”,已救助788户。

四是专项救助更精准。14万余名困难残疾人“两项补贴”按月足额发放。“精康融合”社区康复服务覆盖所有县市区,累计服务1.4万人次。流浪乞讨四级救助网络累计救助3278人次,查明身份人员接送返乡率100%。

二、老龄事业发展提速升级,“孔孟之乡·孝当先”成为城市新名片

一是敬老氛围日益浓厚。市老龄工作委员会进行了优化调整,老龄办职能转入民政部门,成员单位职责分工进一步明确,管总抓统能力显著提升。常态化举办“敬老月”活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连续两年“重阳节”发布《致全市老年人和老龄工作者的慰问信》。中华孝亲敬老文化传承创新大会暨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活动评选表彰会议上,济宁市5个集体和9名个人被表彰为“全国敬老文明号”“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曲阜市作为全国唯一县级单位作典型发言。

二是服务网络城乡贯通。全市建成养老服务设施1566处、床位7万张,护理型床位占比由42.6%跃升至75%,高出全国平均10个百分点。济宁市成功入选“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获中央奖补2986万元。县域养老创新示范获省委、省政府督查激励,名额、奖金均居全省首位。在全市推广“镇街养老院+卫生院”两院一体模式,推动乡镇敬老院优化整合,让老年人就近就便享受优质养老服务。

三是政策红利直达快享。建成家庭养老床位5000余张,完成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9200户,为7000多名困难老年人开展上门服务19.88万人次,年培训养老服务从业人员3000人次以上。为28.5万名老年人发放高龄津贴、经济困难老年人补贴7.1亿元。出台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补助政策,面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券2万多张。

三、社会事务服务提质增效,让群众办事更便捷、更暖心

一是婚姻登记“全国通办”。打破户籍限制,婚姻登记可就近办理,新人不再为爱奔波。建立特殊节假日“为爱加班”制度。“婚育户一件事”集成办,材料压减70%、时限压缩至1个工作日,累计受益12万余人。每年举办集体婚礼、结婚颁证仪式30余场,全面普及婚姻家庭辅导服务,“新中式婚礼”荣获全省婚俗礼仪一等奖。

二是殡葬惠民纵深推进。普惠性殡葬政策覆盖全体居民,年均节省群众治丧费用5000余万元。“居民身后一件事”集成办,全市11个殡仪馆取消收费80项、降费75项。建成公益性殡葬设施195处、经营性公墓13处,每年接待祭扫群众23万余人次,绿色生态安葬日益成风。

四、社会治理动能持续释放,多元力量积极服务发展大局

一是社会组织活力迸发。全市登记社会组织4700余家,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民生改善、社会治理等各领域发挥积极作用。行业协会商会减免企业会费3000余万元,1891家社会组织投入2.5亿元实施乡村振兴项目1800余个,受益群众683万人次。10家社会组织入选“全省服务高质量发展出彩社会组织”,5家获评全省社会组织标杆。

二是慈善事业亮点纷呈。慈善捐赠额占GDP的比例保持在0.06%以上、稳居全省前列,连续五届跻身中国城市公益慈善百强榜50强,最高位列第16位。“慈润济宁·善行万家”品牌日益响亮,累计荣获“中华慈善奖”10项、“山东慈善奖”53项。福利彩票五年销售40.7亿元,筹集福彩公益金12.6亿元,有力促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

三是区划地名赋能振兴。命名主城区道路227条、乡村道路8539条,设置地名标志2700多个,“乡村著名行动”采集上传物流站、农家乐等地名2200余条。邹城市大束和中心店撤镇设街道、梁山县大路口撤乡设镇获省政府批复实施。编撰出版《济宁市地名志》《守望地名·印象济宁》等地名文化丛书,“印证济宁”地名篆刻作品在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等重大活动中展出。

面向“十五五”,全市民政系统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持续放大民生政策效应,不断擦亮“民政为民 民政爱民”金字招牌,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建设贡献更多民政力量。

现场答记者问环节

大众网记者:社会救助是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最后一道防线。请问“十四五”期间,济宁市在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效?

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洪生: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基础性、兜底性制度安排。“十四五”以来,济宁市加快完善覆盖全面、保障有力、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体系,打造“济时救”工作品牌,为困难群众筑起一道兜底保障安全网。“济时救”被评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督查典型经验做法、全省优秀社会救助品牌。

一是构建梯度救助格局。根据群众困难情况,将救助对象划分为三个层级:一是以基本生活保障为主的特困人员和低保家庭等;二是以专项救助、服务帮扶为主的低保边缘家庭和刚性支出困难家庭;三是因遭遇意外事件或突发重大疾病等导致基本生活出现困难,提供急难救助的外延群众。市民政局将上述群众纳入动态监测范围,“十四五”期间,通过部门间数据比对,工作人员入户核查,将6万人及时纳入基本生活保障,对10万余名困难群众予以临时救助。

二是科学提高救助标准。建立9类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其中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按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30%-45%、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的40%-55%确定,其他标准与低保标准挂钩联动,由市级统一调整。近五年6次提标,全市城乡低保标准分别增长38%、52%,年发放救助保障金近20亿元。另外,“十四五”期间,根据物价变动情况,向困难群众发放价格补贴、生活补贴1.92亿元。

三是满足多元救助需求。按照“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实施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和急难救助,减轻困难群众生活负担。对政府救助后生活仍有困难的群众,创新设立“济时救”特别响应救助基金、孤独症儿童困难家庭救助基金,累计筹集慈善资金4600余万元,救助重特大急难群众、孤独症儿童困难家庭2000余人(户)。加快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转变,11个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项目获评全省优秀项目。

四是创新提升服务质效。建立闭环救助机制,对困难群众做到“主动告知政策、主动发现困难、快速响应诉求、即时救助帮扶、跟踪转介服务”。实施“济时救—幸福来敲门”行动,举办10届公益创投大赛,引导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参与,让救助服务更专业、更温暖、更贴心。

下步,市民政局将立足“保基本、防风险、促发展”,持续完善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擦亮“济时救”品牌,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多元更有温度的社会救助服务。


齐鲁晚报记者:国家信息中心近日发布《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城市能力指数报告(2025)》,济宁市入围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综合引领型城市,在政策措施支持度方面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想请民政部门介绍一下,“十四五”期间,出台了哪些“真金白银”的政策措施推动养老服务发展?

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二级调研员王玉磊:“十四五”期间,市政府先后制定《济宁市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等综合性政策文件13个,市直有关部门出台文件30余个,在资金补助、土地保障、税费减免、信贷支持等方面制定一系列支持政策并取得积极成效。这里具体介绍三个方面:

一是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方面。市民政局联合有关部门制定了《关于加强城镇居住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移交与使用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凡新建城镇居住区,按每百户不少于30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社区养老服务用房,每处建筑面积不得少于200平方米,并具有独立产权。对新建城镇居住区规模1000户以上的,与社区服务中心一并考虑规划建设,服务人口较多的可单独建设养老服务用房;规模在1000户以下的,在社区服务中心按标准留足养老服务用房。对老旧居住区没有养老服务设施或现有设施达不到建设指标要求的,按每百户不少于20平方米的标准,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设置养老服务设施。

二是养老服务项目建设方面。济宁市7个县市区获评全省县域养老服务体系创新示范县。成功争取到2025年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获批中央奖补资金2986万元,主要用于资助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建设家庭养老床位、开展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市民政局联合市财政局印发《济宁市2025年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实施方案》,受益对象为具有济宁户籍且长期居住在济宁,年满60周岁及以上的经济困难且失能或部分失能老年人。项目实施以来,已建设家庭养老床位5002张,为7387名老年人开展上门养老服务19.88万人次。

三是促进养老服务消费方面。市民政局联合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促进养老服务消费的若干措施》。实施消费品以旧换新居家适老化改造政策,将地面和门改造、厨房设备改造、物理环境改造、智能辅助产品等6大类25种适老化产品纳入居家适老化改造补贴范围,对老年消费者在限额内按照产品实际销售价格的30%进行补贴,每人最多可购买10种补贴产品,最高补贴金额1万元。目前已经兑付补贴资金32.7万元,带动消费120万元。开展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项目,补贴项目包括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服务,补贴形式为失能老年人通过“民政通”领取养老服务消费券,在缴费时按照40%比例补贴抵扣自付金额。目前,已发放消费券2万多张。


济宁日报记者:地名既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础信息。据了解,“十四五”期间,济宁市实施了“乡村著名行动”,请介绍一下有关情况。

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二级调研员王玉磊:“乡村著名行动”主要包括织密乡村地名网、健全乡村地名标志体系、推动地名文化进村入户、深化地名信息服务、促进地名利农惠农等内容。行动开展以来,济宁市积极探索、创新实践,取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是开展乡村道路命名设标。目前,全市已命名乡村道路8539条,设置乡村道路标志2700个。依据标准地名编制要求,规范设置村牌、街路巷牌、楼门(户)牌等标志。

二是弘扬传承地名文化。拍摄《守望地名》系列视频片28部,在央视网、“学习强国”等媒体上线播出。组织出版《济宁市地名志》全书和《印证济宁》《守望地名·印象济宁》《济宁市地名保护名录》等书籍。在民政部举办的“红色地名 礼赞百年”地名征集活动中,红色地名海报《微山湖》荣获一等奖。组织开展乡村地名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等活动,地名文化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三是深化地名信息服务。依托国家地名信息库,备案乡村道路信息4988条,采集上传村级快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农家乐、采摘园等信息2200余条,为相关领域提供标准、规范、详实的区划地名信息服务。

四是促进地名利农惠农。发挥地名的地理标识功能,助力优质农副产品、旅游服务资源等推介推广。支持鼓励在乡村产业品牌宣传塑造中融入地名元素,培育打造“乡字号”公共品牌,如“微山湖大闸蟹”“汶上芦花鸡”等。

下一步,市民政局将深入实施“乡村著名行动”,让乡村地名“起得好、织得密、用得准、传得远”,使地名助力乡村振兴作用得到充分显现。


济宁晚报记者:据了解,济宁市现有社会组织4700多家,活跃在各个领域。请问“十四五”期间,民政部门是如何推进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的?

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洪生:目前,济宁市登记注册的社会组织达到4739家,是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有生力量。这些年,民政部门与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发力,推动全市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一是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坚持和加强党对社会组织的全面领导,认真落实党建协同责任,在登记成立、章程核准、年报等关键环节,全面落实和强化党建要求。创新打造“红帆领航·汇济社彩”社会组织党建品牌,以党建助推社会组织高质量发展。鼓励社会组织负责人和党组织负责人实现“一肩挑”或者交叉任职,推动党组织在社会组织中切实发挥有效作用,确保社会组织正确发展方向。

二是推进社会组织制度建设。以建章立制为抓手,先后出台社会组织全流程监管工作指引、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等相关制度,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激励和扶持,落实税收优惠、购买服务等政策,济宁市13家社会组织获得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资格。

三是抓好社会组织监督管理。注重强化自身建设和外部监管,开展规范化建设专项行动,综合运用年报、等级评估、“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等形式,强化社会组织发展全过程监管。同时,不断加强社会组织人员、资金、活动等相关管理,推进整治“僵尸型”社会组织620家,取缔劝散非法社会组织90个,推动形成清朗有序的社会组织发展环境。

四是引导社会组织发挥作用。通过公益创投、信息链接、项目设计、活动倡议等方式,引导社会组织积极投身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社会治理等领域,发挥优势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社会组织投入2.5亿元,实施乡村振兴项目1800余个,累计受益群众683万人次;参与社区协商、化解邻里纠纷、基层群防群治等基层治理活动1500余项,受益群众12万人次;围绕“一老一小”、残疾人帮扶等民生领域实施项目470余个,投入资金6700万元,服务群众30万人次。

下一步,市民政局将进一步做好社会组织的培育引导和规范管理,使其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