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关注
济宁晚报:悉心打理英雄安息之地 陵园一草一木对他都有特殊意义
发布日期:2017-01-18浏览次数:字号:[ ]

记者 苏茜茜 通讯员 张梦西

在这里,安息着一万多名奋战于鲁西南战役的英烈;在这里,英烈们大无畏的精神得以传承;在这里,他三十年如一日守护着英灵,只为他们不孤单。他叫李建军,现任羊山烈士陵园管委会副主任,从1982年参加工作以来,他在风霜雨雪、日月轮回中守园34年。

    从18岁到52岁,朝夕奉献无怨无悔

    1982年,李建军的外公75岁的杨绍堂老人在羊山烈士陵园工作已达25年,年事已高的杨绍堂自知能继续守护烈士的时间已经不多了,需要一个接班人,老人思来想去想到了外孙李建军。“羊山战斗爆发于1947年的夏天,战争期间经常大雨倾盆,整个羊山好像都浸在水里了,再加上天热,许多战士都把军装脱了进行战斗,牺牲了之后也无法辨认身份。血与水融合到一起,整个羊山血流成河……”外公经历过羊山战斗,听着外公讲述这段历史,李建军得知,这些长眠在羊山的烈士,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献出了生命,很多人都没有留下名字,也没有亲人来看望他们。李建军年轻的心灵被触动了,他暗下决心,代替外公继续陪伴这些在鲁西南战役中牺牲的、长眠于羊山脚下的烈士。就这样,18岁的李建军成了英烈的守护者。

    从142亩到500亩,执着追求聚沙成塔

    李建军上班初期,陵园占地142亩。山上土少石头多,栽棵树很困难。特别是冬季,为了栽一棵树,李建军要用铁锹把上面的冰块和冻土刨下来,用钻把石头打开,再用肩膀把好土从山下扛上来,进行树木栽植。现在去羊山烈士陵园,随处可见山上的石缝里长出的一颗颗大树,在惊叹这些满山披绿的奇观时,又有谁知道这每一棵树的背后有多少李建军和陵园职工的汗水与坚持。

    李建军上班第二年,计划在山顶上修建烈士公墓和烈士纪念堂,让世世代代的人都能记住这些牺牲的英雄们。可是,由于资金匮乏,19岁的李建军只能到各级政府协调筹措。冬天,他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去县城或市里协调资金时,为了节省交通费,大多数时间都是靠步行和骑自行车。饿了,一块红薯、一杯水就是一顿饭。就这样,各级领导被他的坚持所打动,李建军争取到了专项资金用于烈士纪念建筑物的修建。

  30多年来,陵园已由当初的占地142亩拓展到如今的近500亩。园内主要建有鲁西南战役纪念馆、鲁西南战役全景画馆、王杰纪念馆、碑廊、兵器园、烈士公墓、烈士墓群、刘邓雕塑群等建筑物。1988年被山东省政府批准为“全省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9年先后被中宣部、国家国防教育办公室批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国防教育基地”。这聚沙成塔的变化无不体现着李建军对烈士褒扬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他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树立了人民满意的公仆形象,多次受到省、市表彰。

    从过去30年到未来30年,守护烈士英灵心未变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这句话是李建军对人生定义的深刻领悟。自1982年到陵园工作以来,在他的日历上从没有过节假日和星期天,34年的每个春节都是在陵园度过的。如今,羊山烈士陵园现已成为集褒扬、教育、红色旅游于一体的大型花园式陵园,是鲁西南地区著名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为丰富教育内容、搞好史料陈展,李建军组织有关人员先后到五个省、20多个县市、120多个单位收集资料,极大地丰富了陵园的史料和展出内容,更加充分发挥了其教育阵地作用。“我的人生历程中,还将有一个30年可以坚守,我要继续守护英灵,让长眠于羊山上的英雄们永远不会感到寂寞。”李建军说,他将不忘初心,让这一片安放烈士英灵的圣土,在他的守护下更加美丽和庄严。

   (稿件来源:《济宁晚报》2017年1月12日07版)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