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脱贫路上,不能遗忘任何一个人——济宁市救助困难精神障碍患者 将精准脱贫落细落实 | |||
| |||
稿件来源:《中国社会报》12月21日头版头条 本报记者 周 亮 通讯员 井 涛 “我的生活终于有希望了。”这是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53岁的陈兴中由衷发出的感慨。 2014年以前,他从事三轮车维修,虽然收入不多,但养家糊口没有问题。但也就在那一年,生活上的多重打击让他患上了精神疾病。“干不了什么活儿,没有收入还得花钱吃药,所以吃了没有半年药就不吃了。”停药后更加无法工作,恶性循环将陈兴中拖入贫困深渊。 2017年,济宁市在大量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启动困难家庭精神障碍患者医疗救助工作。经过救助巡诊队的筛查和确诊,陈兴中成为免费药物救助的受益对象。“已经吃了8个月的药,病情稳定了,正准备重新开工继续干维修,我相信日子会一天天好起来。”陈兴中说。 不让任何一个困难群众在脱贫的路上掉队,本着这样的初心,济宁市为像陈兴中一样的7556名困难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庭脱离贫困插上翅膀、增添动能。 精准兜底脱贫,民政在行动 2016年,济宁市委、市政府在督导扶贫脱贫工作时,发现了大量因重度精神障碍导致家庭生活贫困的事例,随后立即部署对此类人员开展救助,统计筛查全市困难精神障碍患者人数、病情和贫困程度,出台《济宁市困难家庭精神病人医疗救助办法》。 2017年,济宁市委将困难家庭精神障碍患者医疗救助工作定为市委常委会重点工作,市政府将其列入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中。同年4月,市民政局、扶贫办等11个部门联合出台《〈济宁市困难家庭精神病人医疗救助办法〉实施方案》。 济宁市困难家庭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庭兜底脱贫,吹响集结号角。 “我们对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孤儿和精准扶贫对象中的精神疾病患者,给予免费的基本控制性精神药物治疗和住院治疗两种救助方式。”济宁市民政局局长任广德介绍,为确保救助工作顺利开展,市里建立资金筹集机制,由市、县按5∶5或4∶6的比例分担,全部列入财政预算。市级财政2017年预算1000万元。对定点医疗机构,按每人1800元-2300元的标准进行定额补助。 “任城区在确认本区困难家庭精神疾病患者救助对象482人,其中需要延长住院30人次后,及时追加救助资金预算385万余元,为总计165名救助对象提供住院治疗585个月。”该区民政局救助科科长郑延卿说。 通过这一政策,家住汶上县次丘镇的杨梅刚刚接受完住院救助病情稳定回到家,立刻又吃上了免费的基本控制性精神药物。之前该家庭处在深度贫困境地,为治疗孩子的败血症花光了积蓄,杨梅服用氯氮平等药物每月需要70多元,她丈夫患有冠心病每年支出药费5000多元。据该镇民政办主任谷继忠介绍,全镇像杨梅这样得到药物救助的有53人。“他们中大多数人的病情得到基本控制,家人也有望恢复生产自救。” 汇聚合力,落细落实帮扶措施 “目前,全市已落实药物治疗救助6325人,并将分两批对873人开展住院治疗救助,经评估确有需要的,提供延长住院治疗。”济宁市民政局救助科科长布留宪介绍,为让接受药物治疗救助的困难群众确实享受到政策红利,全市设置巡诊点(药物发放点)61处,基本保证每2-3个乡镇(街道)有一个。 山东戴庄医院成立于1952年,是一家三级甲等的精神病医院。作为此次救助工作的定点合作机构,医院设立了困难家庭精神病人医疗救助办公室,以推动协调工作开展。“以前,医院也开展过精神疾病巡诊,但像这次覆盖面之广、医护力量投入之多、机制架构设立之全,还是第一次。”副院长苏中华告诉记者,医院信息中心专门研发了外出巡诊信息系统,不但提高了巡诊评估、确诊、建档、统计效率,还让困难群众在家门口也能享受到在医院现场就诊的便利。截至目前,该院已开展两轮巡诊,共派出医务人员426人次,接诊4147人次;发放救助药物76万余元,住院救助447人次。 曲阜市405个行政村的救助信息员也行动起来,共排查困难精神病人585人,并将患者康复档案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精神病人管理信息数据库统一管理。“曲阜设立了精神病人专项救助基金,市财政每年从2000万元的医疗救助基金中列支300万元,用于困难精神病人救助。”济宁市慈善总会主席殷令喜表示,“基金还积极募集社会捐款,助力全市攻坚脱贫。” 发挥政策叠加效应,解放一家人 “因为要照看困难精神障碍患者,其家庭往往贫困程度较为深重。仅仅靠药物和住院救助,并不能真正帮他们脱贫。”任广德说,对困难精神障碍患者及其家庭,济宁市充分发挥政策叠加效应,符合低保、特困人员供养等救助条件的,开通绿色救助通道,先落实政策,再补齐手续。 目前,除享受困难家庭精神障碍患者救助,杨梅和她的丈夫、孩子都享有低保,3个人每月能领到576元的低保金,她的残疾人“两项补贴”每月有170元,每月水电补贴60元,精准扶贫的产业分红每年有750元,安居工程给她家建了新房,11月又领到了免费的冬季“暖心煤”。“要是没有共产党,我们家早完了!”说这话时,杨梅的丈夫泣不成声。 而在任城区越河街道,政策的叠加效应也在发挥着应有的作用。2005年,李德龙老人正在上大学的女儿患上精神疾病,面对每月四五千元的住院费和昂贵的精神药物费用,这个家一筹莫展。孩子只好休学在家,由李德龙和老伴轮流照看。困难家庭精神障碍患者救助政策实施后,考虑到孩子的病情较为严重,济宁市民政局一次就批了半年的住院救助。如今,孩子的病情基本稳定,每天能够帮家里买菜。谈起这几年的心路历程,李德龙万分感慨:“社区给我安排了公益性岗位负责打扫卫生,每个月能收入1000多元;一家三口有低保,姑娘还有残疾人‘两项补贴’,取暖水电补贴力度也很大。以前为了孩子的病和钱,茶不思饭不想。现在心情好了很多,干活儿也有了劲儿,感觉生活有了奔头!”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