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关注
齐鲁晚报:人像比对,助流浪人员寻亲回家 济宁市举行“救助开放日”活动,目前还有百余人滞留
发布日期:2019-06-20浏览次数:字号:[ ]

(稿件来源:齐鲁晚报2019年6月20日B02版)

19日,济宁市第一和第二救助管理站分别举行“救助开放日”活动,今年活动主题为“大爱寻亲 温暖回家”。在这两处救助站,经过公安系统人像比对等途径寻亲后,200余人跟家人团聚,但仍有近百人无法联系到家人,在站或医院常年滞留。

19日下午,小花(化名)和两位伙伴在济宁市第一救助站二楼玩着沙盘游戏,长相俊俏的她年纪不大,或因受过精神刺激,一直无法说清家人信息和家庭住址等有效信息。因精神状态稍好,她被留在救助站生活。救助站里,还有50多名和小花一样的流浪人员接受救助。

目前,济宁市第一和第二救助站内共有近百人生活,都无法联系到家人。其中精神状态不好的流浪人员,在戴庄医院或荣军医院接受治疗。

事实上,2018年初,济宁市民政局联合省、市公安部门,对长期滞留的受助人员进行DNA数据采集,同时对每一名长年长期滞留受助人员照片进行人像比对,查找家人。通过这两种寻亲方法,一年半的时间,济宁市第一和济宁市第二救助站分别有167人和48人踏上了回家路,涉及全国近20个省市。此外,救助站还利用全国救助寻亲网、“今日头条”寻人精准定位推送等多种方式方法,累计为200多名滞站人员核实身份信息,尽早返送回乡。

“但还是有很多流浪人员滞留,比如小花,无论怎么查找,就是找不到家人。”济宁市第一救助站工作人员介绍,对这些人员,暂时没有好办法,只能在救助站生活。救助站实行“自愿受助,无偿救助”原则,对危重病人、精神病人实行“先救治后救助”的原则,对流浪未成年人实行“保护性救助”原则,流浪乞讨人员管理工作实行“属地管理”原则。2018年至今,济宁市第一救助站累计救助1540人,跨省护送返乡64人、省内护送返乡305人、在院治疗52人、站内照料19人。

 

□相关链接  在这里 他们生活得很好

流浪人员接受救助后,家人就无需担心了。济宁市第一和第二救助站设施良好,配备医护人员、生活照料人员24小时提供医疗和照料生活服务;对在站受助人员提供心理疏导、教育矫治、行为干预、康复训练等专业救助服务。在这里,他们吃得好,住得舒适,还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而且,2017年,第一救助站为95名长期滞站的流浪乞讨人员办理了身份户籍,2018年1月全部纳入济宁市城镇居民医保范围。工作人员观察在站受助人员的身体情况,及时发现患病并在第一时间进行处理。

根据规定,符合“自身无力解决食宿、无亲友投靠、不享受城市低保或农村五保、正在城市流浪乞讨度日”条件的人员,可以到站寻求救助。而如果您有联系不到的亲人,也可以到救助站查找。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