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民政信息
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民政专场
发布日期:2022-03-18浏览次数:字号:[ ]

3月17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民政专场,介绍我市民政部门建立“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工作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主发布环节

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三级调研员梁伟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济宁市民政局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重要抓手,立足民政部门职责,组织开展了“解忧暖心传党恩”等8个专项行动,切实解决了一批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其中,农村养老服务保障网建设、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建设被评为全市“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济时救”社会救助品牌被评为全市“我为群众办实事”优秀案例。

打造“1343”模式  筑牢农村养老服务保障网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养老成为当前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养老工作,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就我市而言,全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63万,占户籍人口的19.5%,其中农村老年人呈现增长快、高龄化、空巢化的特点。对此,市民政局将农村养老作为突破口,创新打造“1343”工作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1”,就是坚持“一个引领”,确保农村养老工作抓有方向。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养老工作的全面领导,在养老服务设施规划、项目建设、资源整合、日常管理中发挥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农村幸福院院长由村支部书记兼任,凝聚农村养老工作合力。

"3”,就是实施“三大工程”,推动农村养老阵地转型升级。实施乡镇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筹集资金3亿余元,对127所乡镇敬老院实施改厨、改浴、改厕,7504名集中供养特困人员的照料水平得到持续提升。实施农村养老设施增量工程,按照村级主办、互助服务、群众参与、政府支持原则,建成农村幸福院706家、老年人食堂134家;探索“农村幸福院+周转房”集中居住养老模式,建设周转房420套,解决农村困难老年人养老问题。实施智慧养老服务提质工程,投入390万元,建设集呼叫服务、养老咨询、安全监护、健康管理、服务监管为一体的市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为老人提供便捷服务。

“4”,就是实现“四项突破”,打造农村养老服务新路径。突破文化养老。立足儒家文化资源优势,建设“孝老敬老爱老养老”教育基地、儒学讲堂,开设养老机构“国学书屋”100处,推动孝养文化落地生根。突破“相约黎明”互助养老。在曲阜市试点推行“相约黎明”老年人关爱帮扶机制,捐赠设立村(社区)“孝老基金”,建立老年人关爱服务志愿队318支,对独居、空巢、留守老年人实行结对帮扶。突破农村困难家庭失能人员集中供养。以兖州、金乡、汶上为试点,对有意愿的农村低保家庭和建档立卡贫困户中失能老人和重度残疾人进行集中供养,136名老人得到有效照护。突破乡镇敬老院与农村幸福院融合。推动乡镇敬老院转型为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探索“敬老院+农村幸福院”“1+N”运营模式,向经济困难老年人、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低偿托养服务。

“3”,就是做好“三项保障”,为农村养老服务提供强力支持。组织保障。市政府连续7年将养老服务工作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建立了分管市长为召集人的联席会议机制,今年,市党代会将“一老一小”作为工作重点,成立了工作专班,集中力量推进农村养老。资金保障。制定养老服务专项资金补助政策,福彩公益金留存部分55%以上用于养老发展,创新发行养老服务专项债3000万元,完善乡镇敬老院护理床位、农村幸福院、农村老年人食堂建设运营补助制度,为农村养老设施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人才保障。与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民政部培训中心)签订人才培养合作框架协议,对设立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院校给予奖补,对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护理员以及新入职本专科毕业生给予一次性补助,建立“孔孟之乡敬老使者”评选制度,给予每人每年7200元政府津贴。

全面发力  织密织牢未成年人关爱保护网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2020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赋予民政部门统筹、协调、督促和指导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要职责。面对全市201万名未成年人、1.2万名孤困儿童,市民政局坚决扛牢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职责,将其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织密织牢未成年人关爱保护网。2021年7月,部分省份未成年人保护机构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1443”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模式得到民政部充分肯定、省委主要负责同志批示推广,《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各级主流媒体报道了“济宁未保模式”。

(一)构建“四级书记抓未保”领导机制。率先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任双组长的未成年人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县、乡、村三级全部成立由书记牵头的未保工作协调机制,全市形成“四级书记抓未保”的工作体系。出台《关于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系列文件,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纳入“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对县市区、乡镇(街道)平安建设考核重要内容,纳入乡镇(街道)、村(社区)职责范围,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机制。

(二)构建上下联动横向互动的工作机制。建设功能完备的救助保护机构,市民政局儿童福利科加挂未成年人保护科牌子,成立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兖州、泗水、邹城、汶上、鱼台单独设立县级未成年人保护中心。整合镇村为民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场所,建成未保工作站156处、“儿童之家”1038处。打造专兼结合的未保工作队伍,每个乡镇(街道)配备1名儿童督导员,实现村(社区)儿童主任全覆盖,部分县市区建立了儿童主任津贴制度。发展社会各领域专业力量,成立未保工作专家团。畅通有呼必应的举报求助渠道,依托“12345”政务热线开通全市统一的未成年人保护热线。

(三)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机制。注重统筹资源,依托城乡中小学校、社区设立家长学校6400个,连年开展“护校安园”专项行动,1734所中小学校实现法治辅导员、法治副校长全覆盖,12家基层法院全部设立少年法庭,建立司法救助、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等多元救助模式,有效保障涉诉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注重品牌引领,发挥泗水县微公益协会、梁山县大义社工协会、济宁运河义工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打造“希望小屋”“圆梦微心愿”“益路童行”“爱心妈妈牵手计划”等品牌项目,凝聚社会保护工作合力。注重兜牢底线,完善孤困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分类保障制度,建立孤困儿童基本生活费自然增长机制,实现精准识别、即时救助。

“一老一小”关系家庭和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与未来。下步,市民政局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一老一小”工作部署,按照“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的标准,推动实施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严格履行儿童福利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职责,打响济宁养老和未保品牌,聚力托起“一老一小”稳稳的幸福。


答记者问环节

中国山东网记者: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以后,民政部门在推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做了哪些亮点工作?

市民政局儿童福利科科长、一级主任科员:王继涛

实现保障精准化。依托全国儿童福利系统,实现保障对象实名制,每月对保障对象进行查验,实时更新数据,确保应保尽保,不漏保不错保。

牵头作用制度化。在做好民政部门承担的兜底保障职责的同时,制定了领导小组工作规则、成员单位职责任务分工、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细则等文件,充分发挥牵头作用,做好统筹指导、议事协调、监督执行、保障落实等各项工作。

队伍建设规范化。配备儿童督导员156名,优先选拔村(社区)两委中的女性委员或者妇联主席担任儿童主任,4401个村(社区)儿童主任实现全覆盖。探索建立了儿童主任选拔、聘任、培训、激励机制,在泗水县、汶上县探索试行了儿童主任津贴制度。对所有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进行了全员培训。

关爱服务品牌化。全市34家社会组织常年提供儿童类专业服务,涌现出泗水微公益协会、梁山大义社工协会、济宁运河义工协会、汶上社工联协会等一批在全市、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社会组织和服务品牌。


齐鲁晚报记者:作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牵头部门,民政部门有哪些新的工作打算?

市民政局儿童福利科科长、一级主任科员:王继涛

统筹做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试点创建工作。对照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全省未成年人保护试点创建标准,重点指导泗水县、汶上县、邹城市参与全省试点、全国示范创建,推进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创建达标,引领带动其他县市区进一步推进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实现全市未成年保护工作在原有基础上有新的提升。

精心做好兜底保障工作。从2022年1月1日起,在去年保障标准基础上,对纳入保障的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受艾滋病影响儿童、重点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再提高10%,保障金将于3月底前全部发放到位,确保我市孤困儿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大力夯实基层工作基础。开展基层儿童关爱服务能力赋能行动,指导市县两级未成年人保护机构按照“有场所、有人员、有制度、有活动、有效果”标准,进一步加强机构建设,有效发挥未保机构作用;实现镇街未保站实体化运作,分级对镇街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服务能力,破解未成年人保护最后一公里的瓶颈制约。

鼓励社会力量深度融合。用好政府购买服务,引导更多社会组织深度融入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进一步培塑服务品牌;加强社会救助、社区治理、社会组织、慈善社工和志愿服务的资源统筹和工作联动,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参与未成年人保护的良好格局。


济宁晚报记者:今年市政府重要民生实事项目已经公布,养老工作又一次纳入其中,能具体介绍一下项目内容吗?

市民政局养老服务科科长、一级主任科员布留宪:

老年人食堂建设项目:随着老龄化不断加剧,老年人“一顿一菜”“上顿热菜、下顿剩菜”等用餐现象一直是养老的难点问题。2022年,我市将通过新建、改造100处老年人食堂,每处老年人食堂面积原则上不小于70平方米,设置选餐区、就餐区等,配备必要的膳食加工、厨具等餐饮设备,食堂内进行地面防滑、安装扶手等适老化处理,为周边老年人提供就餐服务。

老年人食堂突出公益属性、兼顾微利,主要采取三种模式:一是独立建设型。有条件的社区(村)和有意愿的组织及个人,按照老年人食堂建设和服务标准要求,新建或改造进行独立建设运营。二是功能拓展型。依托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进行改造提升,引导社区居委会、服务企业等多元化投入经营机制。三是社会合作型。设施资源紧张的社区,与实力较强的餐饮企业、社会组织等进行合作,进行改造提升,利用社会资源建设运营老年人食堂。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食堂,市财政按照城市每处5万元、乡村每处3万元的标准进行奖补,支持引导老年人食堂建设。

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项目:居家的老年人行走、如厕等日常生活行动不便,特别是高龄、失能、残疾的困难老年人缺乏适老化改造经济能力,影响了生活质量。2022年,我市将为2000户高龄、失能、残疾的分散特困老年人和经济困难老年人家庭进行基本的适老化改造。根据房屋结构和老年人身体情况,对卧室、厨房、卫生间等进行防滑或高差障碍处理,安装扶手、护栏或抓手,改造如厕或洗浴设备,方便老年人通行、洗浴、如厕、休息等行为,实现“自我增能”,让居家养老更安心、更幸福。


济宁日报记者:汶上县聚焦未成年人需求,高质量打造未保服务体系,创新“汶暖童心”长效工作品牌,请介绍一下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汶上县民政局四级主任科员:张莉

近年来,汶上县以民政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护童成长”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为抓手,着力打造“汶暖童心”改革品牌,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五位一体的未保工作新格局,让孩子们在新时代的阳光雨露下茁壮成长。

(一)夯实基础“筑大爱”

建立了县乡村“三级书记”抓未保的领导机制,筑起了未保中心、未保工作站、儿童之家“三级平台”,配齐了县级未保专职人员、镇级儿童督导员、村级儿童主任三支队伍,建立了议事协调、个案会商、考核奖惩等多项工作机制,构建了上下联动、条块结合的未成年人关爱保护体系。

(二)多措并举“聚暖流”

持续精准发力,深入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宣传活动。组织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宣传月”“未保法四进”等活动,累计发放宣传资料3万余份,开展政策宣讲进村(居)、进校园活动50余次,评选表彰“最美”“优秀”儿童主任50名,营造了未成年人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强化信息支撑,搭建“未成年人保护智慧云平台”。探索建立了县域未保智慧信息系统,配套开发手机APP,实现基层未保工作“结点成网”全覆盖,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形成“闭环式”未保服务。加强经费保障,做大保护资金“蓄水池”。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设立“扶贫救孤护苗”专项慈善救助基金,拓宽社会募捐等多元化筹资渠道,2019年以来累计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为儿童成长注入资金活水。创新帮扶制度,提高保障服务水平。建立了孤困儿童“1+1+2+N”精准结对帮扶制度,即1名帮扶对象,由1个部门单位牵头负责,明确1名专业社工和1名青年志愿者靠上帮扶,再发动N名社会爱心人士、包驻村干部、帮扶对象所在班级教师多方共管。

(三)全维保护“暖童心”

家庭保护传承良好家风。建设家风家训教育展馆和婚姻家庭辅导中心,组织开展未成年人父母或监护人亲职教育,定期举办家校座谈会,引导正确履行监护权。学校保护搭建成才跑道。投资1亿余元建设了特殊教育学校、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严格落实“控辍保学”各项措施和学生教育资助政策,确保学生不因贫失学。持续推进法治与安全教育进学校,打造平安校园、和谐校园。社会保护汇聚爱心暖流。积极孵化培育义工联合会、汶上爱心联盟协会、蓝雅心理学会等专业社会力量参与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开设“雷锋讲堂”,每年开展辅导100多场、受益儿童2000多人次。网络保护净化文化环境。加大网络执法巡查力度,开展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等网络乱象整治工作,检查各类网络平台41家次,有效净化了未成年人网络环境。司法保护筑牢法律屏障。深入推进少年法庭、法治长廊、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设,推动强制报告制度落实落地和法律救助下沉一线、提前介入,为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筑起强大司法屏障。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