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关注
济宁晚报:关爱 从源头救助开始
发布日期:2022-06-15浏览次数:字号:[ ]

(稿件来源:济宁晚报2022年6月15日6版)

6月11日,嘉祥县凤凰山村的崔瑞华心情特别愉快。早上,她特意穿了一件亮黄色碎花上衣,并给儿子准备了一件崭新的浅蓝色短袖。吃过早饭,崔瑞华牵着儿子的手来到巷口的一棵大树下,路过的村民纷纷过来和他们打招呼,崔瑞华笑着说:“我带着孩子在这里等他的叔叔阿姨们。”

从走失到团聚 身边出现了太多好心人

当日上午10时30分,市县两级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乡镇街道负责人、慈善义工等爱心人士齐聚凤凰山村。“最近生活得怎么样?”“家里有什么困难?”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关切地询问着崔瑞华母子的近况。“好好,都挺好,赶紧到家里坐一坐。”仲夏时节,晴空万里,此刻崔瑞华娘俩脸上的笑容就像院子里的红花明艳灿烂。

3年前,崔瑞华患有精神障碍的儿子意外走失,期间,崔瑞华想尽一切办法寻找,却始终没有儿子的消息。去年3月份,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联系上崔瑞华,在核实信息后,第一时间将她的儿子护送回家。从儿子走失到母子团聚,崔瑞华说,这些年自己身边出现了太多的好心人。

嘉祥县嘉祥街道民政办主任刘洪伟告诉记者,崔瑞华的丈夫10年前因病去世,目前她和儿子一起生活,已被纳入低保,崔瑞华的儿子属于智力二级残疾人,享受相应的政策救助。针对崔瑞华一家的情况,村里重点照顾,优先保障,并安排专人不定期不定时前往家中了解近况。

儿子回来后,崔瑞华经常接到市救助管理站的回访电话。“现在家里情况如何,孩子精神状态如何,家里有无人员专门照看,村里、镇上有没有人给予帮助?”每次接到这个电话,崔瑞华心里总是暖暖的。“现在关心我家的人太多了,光手机里电话号就存了几十个。”提起现在的生活,崔瑞华一直表达着感谢。

蒋东霞是市救助管理站业务科的一名工作人员,在她的电脑里存放着这些年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的所有流浪人员的信息。“将流浪人员护送回家,救助工作并没有结束,我们还会反复回访其亲属和当地村委会或民政办的工作人员,确保流浪者的生活安全稳定。”当天,蒋东霞也同爱心队伍一起出现在崔瑞华的家中,她手里始终拿着三张登记表,并不时记录。“这是济宁籍易流浪乞讨人员返乡安置台账、易流浪走失人员信息台账和源头治理定期回访帮扶台账,这次走访需如实记录台账内容,完善救助数据库。”蒋东霞说。

创新提出“3+4+2”流浪乞讨人员源头治理新模式

为让流浪人员“回得去、留得住、过得好”,今年市救助管理站创新提出了“3+4+2”流浪乞讨人员源头治理新模式。

6月11日,“爱住我家”——流浪乞讨人员源头治理精准帮扶慈善公益行正式启动。据市救助管理站站长李兵介绍,此次启动的慈善公益行是流浪乞讨人员源头治理模式的其中一项。源头治理内容包括:整理、制定和完善“3”个信息台账,确定源头治理定点帮扶回归家庭的流浪乞讨人员,实行动态管理。压实“4”级工作责任,市民政局、市救助管理站、县级救助管理机构、乡镇(街道)民政办主任或工作人员统筹做好辖区内流浪乞讨人员发现报告和协助救助等工作,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成立救助点,为流浪乞讨人员提供临时性救助服务。村(居)由“两委”成员担任救助联络员,对辖区进行常态化巡查,对有流浪经历或易流浪走失人员定期走访,保障流浪乞讨人员和易流浪走失人员得到及时救助。组建回访和帮扶“2”个队伍,动员社会力量,组建“源头治理回访队伍”,引导社会组织、专业社工、志愿者等慈善组织和公益组织积极参与源头治理工作,定期前往、定点走访回归家庭的受助人员,深入了解受助人员家庭的基本信息和生活状态,了解受助人员的精神状态,并建立定期电话回访制度。整合医疗资源,组建“医疗义诊帮扶队”,为在市救助站滞站人员和济宁籍易流浪乞讨返乡人员和易流浪走失人员定期义诊,义诊频次每季度不少于一次。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