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民政信息
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深化“济时救”品牌 兜牢民生底线新闻发布会
发布日期:2022-07-12浏览次数:字号:[ ]

7月6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市2022年“深化‘济时救’品牌 兜牢民生底线”工作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主发布环节


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丽: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今年以来,市民政局聚焦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放大“济时救”品牌效应,以为民之心狠抓民生保障,让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更温暖更幸福。

一、兜牢基本民生底线。针对今年新冠疫情复杂形势,全力做好疫情防控期间困难群众救助工作,确保把民生底线兜牢兜准。坚持保基本民生,持续提高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提请市政府印发通知,自2022年1月1日起,我市社会救助保障标准在2021年基础上再增长10%以上,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880元和700元,城乡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1144元和910元,实现救助标准“十八”连增,城乡低保标准之比缩小到1.26:1。目前,全市共保障低保、特困人员等九类困难群众33.3万人,今年1-6月份发放救助资金8.1亿元,有力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聚焦群众关切,进一步简化优化办理程序。充分发挥乡镇(街道)临时救助备用金作用,将受疫情影响基本生活陷入困境的群众及时纳入临时救助范围,急难情形的24小时先行救助、特别紧急的2小时内先行救助,事后补办手续。对受疫情影响、暂时找不到工作又得不到家庭支持的生活困难外来务工人员,因交通管控等原因暂时滞留的临时遇困人员,由急难发生地直接实施临时救助。加大工作力度,持续开展低收入人口摸排和监测。发挥基层民政干部和村(居)社会救助协理员“铁脚板”主动发现、排查作用,强化各救助职能部门间信息共享、数据比对,对比对出的尚未纳入低保、特困人员保障范围的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重残人员、患慢性病人员、自负医疗费用较多人员等重点对象开展入户摸排,符合条件的及时纳入救助范围,确保应保尽保。截至6月底,全市共摸排重点群众近5万人,新纳入低保、特困人员5776人。

二、进一步深化“济时救”品牌建设。扩大“济时救”品牌内涵。提请市政府印发《关于深化“济时救”品牌建设创建全省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先进实验区的实施意见》,推进“济时救”品牌内容扩充、形式创新、服务升级,推动党建引领,社会救助与慈善、社工、社会组织等深度融合,实现社会救助由纯“物质”向“物质+服务”救助模式转变,全面提高困难群众幸福指数。创新开展特困人员社会化照护。在全市开展“济时救-幸福来敲门”活动,为全市3.1万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购买社会化服务,打造“服务+监管”运行模式,由专业第三方服务机构上门提供探视、助洁、助餐、心理慰藉等服务,督促照料护理人落实照护责任,全面提升特困人员生活质量。发挥好“济时救”即时救助机制作用。进一步健全“主动告知、主动发现、快速响应、即时救助、跟踪转介”机制,夯实基层工作基础,在所有村(居)设立社会救助工作站,发挥好帮办代办作用,乡镇(街道)随时受理、即时确认困难群众救助申请,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救助范围。截至6月底,全市共开展临时救助3120人次,发放救助金712万元。

三、推出更多惠民政策。在低保认定方面,修订出台《济宁市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办法》,在“支出型”困难家庭认定、机动车辆和大型农机具现值计算及赡养费计算、收入扣减、诚信救助等方面实现突破和创新,实现低保认定更精准、更便捷。在低保边缘家庭认定方面,在全省率先出台《低保边缘家庭认定办法》,明确认定条件、认定程序、日常管理和监督等关键内容,并将收入认定范围从省定的低保标准的1.5倍扩大至2倍,最大限度保障困难群众享受更多专项救助政策。在临时救助办理方面,取消临时救助户籍地、居住地申请限制,实行急难发生地即时救助,非户籍居民可向居住地或急难发生地乡镇(街道)提出申请。

四、提升社会救助服务水平。推进社会救助事项标准化、规范化。印发《关于全面规范应用社会救助行政文书的通知》,在全市统一规范制定和推广应用救助行政文书,重新修订低保行政文书,制定低保边缘家庭、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全流程行政文书,实现关键环节和核心程序“环环有痕迹、步步能倒查”。进一步加大社会救助政策宣传力度。在全市开展“济时救”社会救助主题宣传活动,12个社会救助职能部门联合开展“部门联动‘济时救’ 合力救助惠民生”社会救助政策线上大讲堂活动,目前已经举办了3期,市民政局、市教育局、市司法局对有关救助政策进行了解读,各县(市、区)积极开展线下政策宣传,印发社会救助政策宣传手册及海报等材料6万余份。全面推行“码”上服务。以便民、利民、精准服务群众为目标,在全市推广使用“济时救  ‘码’上服务”二维码,群众扫描二维码可以马上知晓民政低保、特困供养、残疾人补贴等10项救助事项和教育、司法、住建、卫健等11个部门21项救助政策申请条件、办理地点、办理流程、咨询电话等,可以查看低保和特困供养等救助标准、敬老院基本情况、享受低保待遇人员等信息,到6月底已经实现二维码乡镇(街道)和村(居)全覆盖。

下一步,将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持续推进改革创新,筑牢民生兜底保障安全网,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工作实效。


现场答记者问环节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记者:现在高考已经结束,马上将进入大学生新生录取季,上学难问题一直困扰着困难群众家庭,民政部门在大学生上学方面有什么救助政策?

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副主任、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焦蓉霞:民政部门针对大学生救助主要有三项救助政策,一个是低保家庭大学生全程救助,二是“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项目,三是慈善朝阳助学工程。

低保家庭大学生全程救助政策。凡是低保家庭的大学生,或者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中有低保对象的,都可以申请该项救助政策。

具体条件是:凡本市城乡低保家庭中参加当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经山东省教育考试院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正式录取的全日制本、专科(含高职)新生,均可享受大学新生入学救助,每人可分别获得5000元和3000元的一次性新生入学救助金;自入学第二年起至大学毕业,每人每年均可获得1000元的在校救助金。

凡是符合条件的低保家庭大学新生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可以持身份证、户口簿、录取通知书等材料到乡镇(街道)社会救助窗口申请办理,因录取通知书收到较晚等特殊原因未能按规定时间申请救助的,将及时受理,按规定予以救助。

“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项目。这个项目资助对象是被认定为孤儿身份、年满18周岁后就读于普通全日制本、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等高等院校及中等职业学校的中专、大专、本科学生和硕士研究生。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学年1万元助学金,资助时限为孤儿入学就读期间。对纳入助学工程的孤儿,仍可继续享受基本生活费保障待遇直至全日制学校毕业。

具体申请程序是,社会散居孤儿可以向户籍所在地的县级民政部门直接申请,也可向户籍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申请,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县级民政部门。儿童福利机构或社会福利机构收留抚养孤儿的助学申请,由福利机构所属民政部门办理。

慈善朝阳助学工程。今年7—8月份,市、县慈善总会将继续实施以“牵手寒门学子,播撒慈善爱心”为主题的朝阳助学工程,对包括应届高考困难家庭本科新生在内的困难大中小学生实施慈善救助。其中,应届高考困难家庭本科新生每人资助资金2000至4000元不等。凡济宁籍2022年应届高考困难本科新生(纳入城乡低保家庭大学新生救助范围的,考取师范师资方向、军校、公费农科生、公费医学生、公费师范生等专业免交学费,艺体类以及已由其他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进行结对资助的学生除外),学习成绩优秀、品质良好,均可申请救助,由学生或家庭向户口所在地村居(社区)慈善工作站提出书面申请。


济宁晚报记者:近日,市政府印发《关于深化“济时救”品牌建设创建全省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先进实验区的实施意见》,提出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副主任、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焦蓉霞: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今年市民政局提请市政府印发《关于深化“济时救”品牌建设创建全省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先进实验区的实施意见》文件,以创建全省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先进实验区为抓手,打造“救助+”服务模式,积极构建服务型社会救助综合格局,着力满足困难群众多样化的救助服务需求,不断提升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主要内容有5个方面:

坚持党建引领,打造融合救助模式。强化党建与社会救助融合联动,完善党员直接联系帮扶困难群众制度,以村(居)党组织为重点,开展“五必到五必访”(有红白事必到、有重大矛盾纠纷必到、有突发意外事件必到、有救助申请代办事项必到、有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必到,低保对象必访、特困人员必访、孤困儿童家庭必访、困难残疾人必访、困难党员必访)活动,加强乡镇(街道)社会救助服务窗口建设,发挥村(居)社会救助工作站作用,建设一支红色救助队伍,提升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能力。

推进“救助+慈善”,打造多元救助模式。建立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衔接机制,积极搭建政府部门救助资源、慈善组织、救助对象需求信息共享对接平台。推进慈善救助项目化运作,实施“微慈善”项目,通过腾讯“99公益日”活动、网络公益平台等筹集慈善救助资金,探索在村(居)试点设立“济时救”慈善基金。

推进“救助+社会工作”,打造专业救助模式。推进“五站共建”(社会工作站、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养老服务工作站、社会救助工作站、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和活动场所),搭建综合救助平台。实施清单化管理、精细化运作,提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社会工作者专业化水平,推动建立以社会救助为主要内容的任务清单,打造“社工+志愿者”联动工作模式,提升自身服务能力。深入打造救助类社会工作品牌。

推进“救助+社会组织”,打造多方救助模式。积极发展救助类社会组织,大力发展以低收入人口为服务对象的困难家庭救助、乡村振兴服务、探访关爱类等专业性社会组织,在购买服务、项目资助、入驻社会组织孵化基地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积极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工作,把纾难解困作为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的重要内容。   

推进“救助+智慧平台”,打造智能救助模式。强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建立困难群众线上预警系统。强化线上线下数据联动,将基层村(居)自治组织、社区网格员、社会救助协理员主动发现与大额医疗支出、重残、意外事故等家庭预警信息的大数据比对相结合,提高救助工作效能。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