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 持续发挥“济时救”品牌效应 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惠民生 促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 | |||
| |||
7月19日上午,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惠民生 促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5场)。介绍济宁市社会救助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主发布环节 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陈丽: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社会建设的兜底性、基础性工作。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民政部门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完善救助制度、创新救助方式、提升服务质效,持续发挥“济时救”品牌效应,推动社会救助提质增效,努力让全市城乡困难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一、升级打造“济时救”社会救助品牌,让困难群众感受更多关怀温暖 济宁市作为全省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实验区创建单位,进一步改革创新“四项机制”,推动社会救助提质增效,“济时救”和曲阜“诚信救助”、邹城“邹全助”、金乡“金心救”获评全省优秀社会救助品牌,3个县被命名为全省首批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实区(数量位居第1、全省28个)。 (一)动态提标机制 以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变动情况为参照,建立城乡低保、特困人员、孤困儿童、困难残疾人等9类困难群众救助保障标准联动调整、稳步增长机制,今年整体提标幅度在5%以上,共惠及33万余人。其中保障人数最多的农村低保标准提高了6.4%,达到每人每月745元,实现“十九连增”。 (二)精准识困机制 发挥“大数据”比对和“铁脚板”入户作用,依托大数据平台对8.8万名残疾对象等人员进行筛查比对,确定重点摸排对象;线下入户走访、主动救助,今年以来新纳入低保和特困人员6765人。 (三)综合施救机制 在乡镇(街道)全面建立社会救助“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机制,实现了综合研判、联合救助。同时,推动救助主体向“政府+社会力量”转变,在353个村(社区)设立“济时救”慈善救助基金,全市慈善总会系统发放救助善款4107万元,救助困难群众4.5万户。 (四)诚信救助机制 将诚信文化融入社会救助,推行诚信教育、诚信档案、守信褒扬等措施,曲阜“诚信救助”做法获评全国社会救助创新实践优秀案例,是全省唯一入选案例,并在全国社会救助工作会议上做典型发言。 二、健全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将更多困难群众纳入救助保障范围 目前济宁市已建立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救助为主体,以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的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及特困人员近19万人,居全省第3。 (一)扩大低保边缘家庭认定范围 去年3月,济宁市在全省率先出台《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认定办法》,开展低保边缘家庭认定工作。今年4月,对认定办法进行修订,放宽了车辆及法定义务人的财产等限定条件,将更多困难群众纳入救助范围。目前,全市共认定低保边缘人口1万余人。 (二)认定因病致贫重病患者 5月联合部门印发《济宁市因病致贫重病患者认定办法(试行)》,明确将救助对象认定范围扩大至因病致贫重病患者,针对基层经办人员开展培训,推动认定工作落地生效、规范执行。 (三)扩大临时救助范围 取消户籍地和居住地申请限制,由急难发生地直接实施临时救助。对于急难情形,实行24小时先行救助,特别紧急的2小时内先行救助,事后补办手续,简化优化救助程序。今年以来实施临时救助1.6万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1318万元。 三、全面提升社会救助服务质效,为困难群众提供更加优质的暖心服务 济宁市在推动服务类救助发展方面持续发力,获评全省社会救助领域优秀创新案例。今年又围绕提升服务质效加大工作力度。 (一)建立长效发展机制 今年1月印发《关于在“十四五”期间开展“济时救—幸福来敲门”社会救助对象社会化照护服务的通知》,在全市持续开展“济时救—幸福来敲门”活动,年预计花费1200余万元,为全市3.2万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第三方专业照护服务。 (二)开展示范窗口创建 在全市开展“济时救”基层社会救助服务示范窗口创建活动,指导县(市、区)在乡镇(街道)、村(社区)两级分别打造示范性的救助服务窗口,推动窗口建设标准化、人员配备齐全化、窗口服务规范化,以点带面,提升基层服务质效。 (三)开展宣传宣讲活动 印发《“济时救”社会救助主题宣传宣讲活动实施方案》,组织开展问卷调查、宣传月、学习培训三项重点活动,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提升政策宣传覆盖面和基层政策把握精准度。今年以来,全市开展社会救助宣讲培训372次,培训人次达1.9万。 (四)建强基层服务网络 全市156个乡镇(街道)全部建立社会救助服务平台,村(居)设立社会救助工作站4546个,配备村(居)社会救助协理员6277人、村级社会救助志愿服务队人员1.47万人。5月联合部门印发《关于设置民政服务公益性岗位的通知》,增设2000个基层民政城乡公益性岗位,用于开展社会救助等民政服务工作,夯实救助工作网络。 以上,是在推动社会救助提质增效方面开展的几项重点工作。社会救助,承载着党和政府的爱民之情、惠民之策、利民之举,群众关注度高、社会惠及面广,在这里也恳请新闻媒体和我们一起把社会救助提质增效方面的工作宣传好、推广好。下一步,全市民政系统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找准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聚焦共同富裕,兜牢民生底线,传递民生温度,让党心民心紧密相连、同频共振,为增进民生福祉、建设幸福济宁尽心尽力贡献民政力量。 现场答记者问环节 济宁日报记者:近期,民政部门联合有关部门出台了《济宁市因病致贫重病患者认定办法(试行)》,请问,因病致贫重病患者认定条件是什么?如何申请? 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杜金玲:具有济宁市户籍,因高额医疗费用支出导致家庭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大病患者,其家庭收入、家庭财产和生活状况符合我市因病致贫重病患者条件的,经本人申请,按照程序可认定为因病致贫重病患者。 申请因病致贫重病患者,应未纳入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低保边缘家庭、返贫致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对象等救助范围,且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一)患者本人在山东省内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二)提出申请之月前12个月内(不包含申请当月),政策范围内个人负担费用超过济宁市上年度城镇或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收入扣除政策范围内个人负担费用之后,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月人均收入(非共同生活的法定赡养、扶养、抚养义务人应当给付的赡养费、扶养费、抚养费应当计算在内)低于当地城乡低保月标准的2倍,且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 (三)家庭财产符合当地低保边缘家庭财产相关规定。 具体申请流程是:由患者本人作为申请人,向其户籍所在地乡镇(街道)提出书面申请。同时,需要提供以下申请材料:户口簿、身份证、家庭收入和家庭财产状况等材料;患者提出申请之月前12个月内(不包含申请当月),政策范围内个人负担医疗费用明细及总额证明材料。同时,要按规定填写《因病致贫重病患者申请审核确认表》,签订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诚信承诺及核对授权书。患者本人申请有困难的,可以由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代为申请,也可以由患者本人或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委托村(居)民委员会或者其他人代为申请。 济宁新闻网记者:高考已进入招录阶段。请问针对困难家庭的大学生,民政部门有哪些救助政策?怎样申请办理? 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杜金玲:目前,民政部门针对困难家庭的大学生,有低保家庭大学生全程救助、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工程、朝阳助学工程三项救助政策。 其中,低保家庭大学生全程救助政策是指:本市城乡低保家庭中参加当年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入学考试,经山东省教育考试院高等学校招生办公室正式录取的全日制本、专科(含高职)新生,均可享受大学新生入学救助,每人可分别获得5000元和3000元的一次性新生入学救助金;自入学第二年起至大学毕业,每人每年均可获得1000元的在校救助金。 低保家庭的大学新生在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可以持身份证、户口簿、录取通知书等材料到乡镇(街道)社会救助窗口申请办理。申请大学生在校救助的,需要提供高等院校出具的在校期间个人表现情况证明和学生证。 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工程救助政策是指: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年满18周岁后,在普通全日制本科学校、普通全日制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等高等院校及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中专、大专、本科学生和硕士研究生,按月或季度将助学金发放至本人银行卡,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学年1万元。 儿童福利机构抚养孤儿的助学申请,由儿童福利机构所属民政部门受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和社会散居孤儿向乡镇(街道)申请办理。 在开展政府救助的同时,市民政局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救助,2023年全市慈善总会组织计划筹集善款5764.95万元,以朝阳助学、慈善学校助学、农村中小学改扩建三个项目,对12991名寒门学子实施救助,资助19所农村中小学校改扩建工程。其中,朝阳助学项目救助应届高考困难家庭本科新生1531名,每人资助资金3000至6000元不等;救助在校困难大学生1412名,每人资助资金1000元;救助在校困难中、小学生及学龄前儿童5515名;资助1765名农村贫困家庭留守儿童上学。 凡济宁籍2023年应届高考困难本科新生、在校困难大中小学生,学习成绩优秀、品质良好的均可申请救助,由学生或家庭向户口所在地的村(社区)慈善工作站提出书面申请。 |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