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关注
济宁日报:厚植民生福祉 擦亮为民底色
发布日期:2024-03-05浏览次数:字号:[ ]

(稿件来源:2024年3月3日《济宁日报》一版)

医疗、就业、教育、社保、环境……简单的词语背后所蕴含的,是关乎千家万户的“民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鼓励共同奋斗创造美好生活,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023年以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全力办好民生实事,让群众有了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强化救助兜底保障

1996年出生在嘉祥县仲山镇的小顾,本应在西安交通大学读书,但在读研究生时不幸患上了肾恶性肿瘤,休学在家。在一次对困难群众全面排查中,嘉祥县民政局工作人员发现小顾发生了20多万元的医疗费用。随即,启动调查程序发现身患恶性疾病的小顾需长期治疗,而且医疗花费较大。县民政局立刻为他开通救急难绿色通道,并送去了8800元的临时救助。

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对小顾家庭情况做进一步调查核实。经核查,小顾的父亲多年前因意外手指被切断,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在镇驻地附近打零工,母亲务农,妹妹在读高中,家庭较为困难。根据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将其一家四口纳入农村低保保障范围。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兜底性、基础性工作。为帮扶困难群体,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通知》《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认定办法》《济宁市因病致贫重病患者认定办法(试行)》等多项社会救助制度。同时,加大了临时救助力度,对于急难情形,实行24小时先行救助,特别紧急的2小时内先行救助,事后补办手续,简化优化救助程序。2023年以来,共实施临时救助2.49万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2805万元。

为“兜”住最困难群体,我市坚持“大数据”比对和“铁脚板”入户两手抓,建立了济宁市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市民政、残联、乡村振兴等11个部门共享数据,比对群众信息74万条,通过“大数据”对困难群众精准“画像”,反馈基层逐户摸排,对有返贫致贫风险、基本生活难以为继的,及时纳入救助范围。先后开展了城乡低保和低保边缘家庭专项排查、“兜底解忧暖民心”行动、成年无业重度残疾人排查等3次专项排查行动,民政部门工作人员主动入户了解群众的生活情况,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及时纳入救助保障范围。通过“爱山东”政务服务网和“爱山东”APP,提交困难人员救助申请网上办理,通过线下主动发现、主动告知,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

在转变救助方式的同时,我市还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大力推行“社会组织+”“慈善+”“社会工作+”“志愿服务+”等民政业务融合发展模式,为市民提供更全面的保障。开展“济时救”幸福来敲门行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为3.2万名分散供养特困人员提供社会化专业照护服务。深入推进慈善文化“六进”,推行冠名基金、网络配捐、结对认捐等捐助模式,慈善义工达到44万人,全市募集慈善款物4.37亿元,资助帮扶困难群众17万人(户)。

夯实教育发展基石

2023年,本来要跟随务工父母进城上学的刘尚甲、王慧表兄妹俩,不约而同地选择回到农村老家的邹城市郭里中学就读。他们看中的,不仅仅是郭里中学2023年中考取得的优异成绩,更是这所学校重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据了解,郭里中学校长周健代表济宁市中学校长参加了省教育厅召开的乡村教育振兴座谈会,郭里镇被评为山东省第一批强镇筑基试点乡镇。

近年来,我市强抓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印发《山东省建设全国乡村振兴先行区济宁市专项工作方案》;深入开展“强镇筑基”行动,省级教育强镇筑基试点14个,入选数量并列全省第1位;同步实施“双百工程”,评选出乡镇“百强中学”“百强小学”143所,辐射带动乡村教育水平整体提升。同时,实施“强校扩优”行动,通过名校建分校、强校带弱校,采取集团化、联盟化、结对帮扶等方式,推动城区优质学校与乡村学校结对共建、捆绑评价。截至目前,全市“强校扩优”覆盖乡村中小学学校673所,覆盖率达70.25%。

“关注人格培养,注重释放学生全面发展潜能,‘先成人再成才’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市教育局局长王洪正表示,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全市高质量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教育高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实现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职业教育优质创新发展、高等教育校地融合发展,全市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2023年,我市持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60所,新增学位4.9万个。完成9103间教室照明提升改造,完成计划的109.8%,全市学校普通教室实现达标全覆盖。不断优化教育服务,从农村定制校车、城区助学公交到学校食堂改革、城区义务教育学段配餐工程,再到保证学生“吃好睡好”的午休服务,落实配套措施减轻家长负担。截至目前,我市共配备校车1326辆,助学公交447辆,服务学校610所,服务学生6.6万人;加大食堂和配餐服务,全市提供午餐服务学校740个,服务学生53.2万人。

优化就医便民措施

任城区观音阁街道的居民孙先生2018年罹患淋巴癌后,经常赴外地就医。“那时没有异地就医直报,我只能先垫付医药费,再回任城区报销。”孙先生说,这种报销模式报销周期长、垫付压力大,特别是两地往返奔波十分劳累。

后来,任城区医保部门告诉他,济宁医保小程序与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对接,为参保人员提供统一的跨省异地就医备案线上渠道,辖区患者去外省医院就医住院,可以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这下解决了孙先生的难题。

为持续提升群众就医结算便利度,我市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监管的通知》《济宁市医疗保障局关于实施异地就医十项便民措施的通知》《关于规范优化基本医疗保险医疗费用手工(零星)报销经办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开辟异地就医直通车专栏,开通异地就医智能客服,通过一条短信工作平台宣传异地就医政策。截至2023年11月,省内异地住院结算清单上传率99.72%;门诊慢特病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县域实现全覆盖,跨省异地就医线上备案即时办结率100%,实现手工报销线上申办和“双通道”药店省内异地门诊联网结算,开通全部27家“双通道”药店省内异地普通门诊及门诊慢特病联网结算,实现县域全覆盖。

搭建县域医共体,让群众在家门口就医也有专家“知心人”。“经过检查,头晕有可能是平时药物服用不规律导致血压不稳造成的,一定要按时用药、定期复查,不舒服及时就医。”在嘉祥县孟姑集镇医院,听了前来坐诊的县人民医院专家给出的诊断,69岁村民杨继香放下心来,满意地说:“在家门口就享受到县级医疗待遇,而且医保报销比例高,省钱、省事、省心!”

据了解,2023年,我市11个县市区18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全部建设完成,“基层就医+市县诊断”就医格局基本形成,进一步织密了覆盖市、县、乡、村四级远程会诊网络。其间,全市陆续组织1200多名市县两级业务骨干对口支援基层医疗机构,有力带动基层医疗机构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升;11个县市区均建成中心药房,群众用药更加方便,看病就医便利度和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没有终点。我市将坚持把民生项目建设作为稳增长、促发展、保民生的重要措施,脚踏实地、心系百姓,热切回应群众“民意”“民声”,努力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变成群众满意的“民生答卷”,在厚植民生福祉上实现新突破!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