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业务动态
山东梁山:社会组织如何赋能社会治理与民生服务
发布日期:2025-03-28浏览次数:字号:[ ]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2025年2月上刊)

近年来,山东省梁山县积极探索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四个融合”模式,以乡镇(街道)民政服务站为依托,整合慈善资金与专业服务,构建“社工+一老一小一残”服务体系,推动民生服务与社会治理良性互动。

一是线下阵地与线上平台互通,实现阵地融合。2021年梁山县投入120万元慈善资金,建成县社工总站与县慈善驿站一体化的基层民政服务阵地,配备4名专业人员,由大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运营。乡镇层面每年投入139.5万元,依托乡镇(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建立民政服务站,每站配备4名专(兼)职社工,在全市率先实现乡镇(街道)民政服务站全覆盖。2023年,开发“梁山县微心愿”微信小程序,设立心愿“申请、认领、送达”等模块,线上由慈善驿站人员管理,线下由各乡镇(街道)民政服务站实施,精准对接需求,精准衔接困难群体需求与社会资源。截至2024年12月底,已帮助600名困难群众实现微心愿,价值超12万元。

二是慈善救助与专业服务并重,实现机制融合。着力推动“慈善救助+专业服务”并重发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设立基金等方式,支持乡镇(街道)民政服务站建设以及实施“一老一小”、“一残一困”、志愿服务等民生项目,实现从单一资金物资救助向“资金物资+专业服务”救助转变。梁山县慈善总会出台《梁山县慈善基金设立指南》,设立“济时救-梁身救”、“童享未来”、“情暖夕阳”等三支专项基金,吸纳14个乡镇(街道)及20多家爱心企业,筹集230余万元资金,支持“义聚爱心 益童成长”、“义聚爱心 精康融合”等项目。实施中,民政服务站社工联动儿童主任等,构建“社工+一老一小一残”服务体系。

三是通过三级联动与社会组织众筹,实现资金融合。2022年起,梁山县实施省民政厅和省慈善总会“情暖夕阳”、“护佑成长”两个“一老一小”慈善项目。“情暖夕阳”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关爱项目借助社工驱动、护工行动、义工联动的“三工联动”机制,为全县835名老年人提供照料护理等服务。两年来,省市县三级共投入慈善资金150万余元,累计服务6.9万人次,2022至2023年连续两年获得全省评估前三名的佳绩。“护佑成长”关爱困境儿童项目依托梁山县黄河滩区资源,打造“5个板块+1个通道+8个主题活动”关爱服务模式,为困境儿童提供物资帮扶、心理疏导、社会支持等服务。该项目通过三级联动与社会组织众筹实现资金融合,截至2024年12月底,已累计投入190万元,1028名困境儿童受益。

四是推动专业社工与慈善义工联动,实现队伍融合。率先在全市编印《梁山县专职社工手册》,涵盖专职社工的招聘、管理、培训等多方面内容。同时,制定梁山县志愿服务管理规范等制度,建立志愿服务人才体系和“专业社工+慈善义工”协作模式。如依托中国志愿服务网和乡镇(街道)民政服务站,社工组织志愿者开展慈善活动,统筹管理志愿者。积极推动志愿者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推荐社工申报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实现慈善义工和专业社工的双向培养。全县社工联动志愿者超6000多人,其中包括多名国家级、省级、市级荣誉获得者。

打造出一批特色基层党建品牌。梁山县社会组织在“四个融合”模式探索中,逐渐形成“一镇街一品牌”及红帆社工党建系列品牌,如“红帆社工 德润水泊”、“拳心服务”、“岗好有我”、“幸福路口”等,助力打造全县“红帆水泊 忠义梁社”社会组织党建品牌。此外,还涌现了“童心向党”、“寻红根”等35个社会组织党建品牌,践行“党建引领 公益同行”理念,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和民生服务。

开展一批基层治理示范项目。梁山县在“四个融合”模式探索中,构建“社工+一小一老一残”服务体系,提升困难群众生活品质。小树苗成长项目创新“社工+志愿者+儿童主任”联动机制,通过“心灵窗口”、“励志版画”等8个主题活动,为1000余名困境儿童提供专业服务,荣获多项省级、国家级奖项。“义聚爱心 精康融合”精神障碍社区康复项目创新“1234+N”服务模式,为全县400名三级四级精神障碍患者开展服药指导、心理疏导、社会融入等服务。全县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开展“爱心九久”、“回家的路”、“救在身边”等22个服务项目。

带动了一批服务基层社会组织。梁山县在“四个融合”模式探索中,赋能并联动黄河志愿者协会等20多家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构建行动网络和支持平台,激发全县社会组织活力。引导38家行业协会商会发挥作用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如,梁山县专用汽车行业协会带领500余家企业打造产业集群,产品远销70余个国家和地区。同时,引导63家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如梁山大义救援队“小水滴”项目通过提供专业种植技术、打通农产品销路等方式,为14个乡镇(街道)困难群众增收超500万元,获评全省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梁山县社会组织在参与基层治理和民生服务的“四个融合”模式中,取得了明显成效,其关键经验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

一是在平台建设上,将服务阵地设在乡镇(街道)层面,起到承上启下作用。梁山县将民政服务站设在乡镇(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实现阵地、人员、服务三位一体,承上链接县级民政等部门,执行民政民生等服务政策,中间联动乡镇(街道)民政办等,互相补充,启下联动村(社区)“两委”,落实政策“最后一公里”。

二是在机制建设上,将行政与服务分开,让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具有更多活力。梁山县认真把握民政服务站与民政办之间的关系,形成了“行政(民政办)+服务(民政服务站)”双轮驱动局面,民政“办”和“站”互相协调支持。民政办专注于行政事务,为困难群众发放钱财物资,而民政服务站则独立负责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两者互相协调支持,推动了民生服务与社会治理的良性互动和深度融合。

三是在资金投入上,以慈善资金支持为主,缓解财政压力。梁山县连续三年每年投入100余万元慈善资金,用于支撑民政服务站运行,让社会组织专业人才有保障、服务可持续、治理更有效。

四是在文化建设上,以点带面,志愿服务和慈善氛围不断浓厚。梁山县将忠义文化与慈善文化、志愿服务精神有机结合,营造“人人争当志愿者、人人争穿红马甲”的浓厚氛围,“日行一善”、“志愿红”成为梁山的一张城市名片。越来越多的群众因善结缘、因愿而动,用平凡善行为社会汇聚爱的光芒。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